醒世歸真

是經之名見於《台灣宗教資料匯編》第二輯第九冊,卷帙為卷五,然筆者所見者為卷一。其封面右題「庚子季秋降著 台灣新竹波羅汶莊」,左題「辛丑孟夏開雕 益善堂諸鸞下敬刊」,內頁註明「板寄泉州城靈慈宮口成文堂林坤司處」、「泉郡塗門外田庵鄉洪綿復雕刻」,在諸神序文之前,有〈南天關聖帝君寶誥〉、〈南宮孚佑帝君寶誥〉、〈九天司命真君寶誥〉、〈先天豁落靈官王天君寶誥〉、〈文昌應化張仙寶誥〉及〈周將軍寶誥〉。「例言」謂:「是書係南天文衡聖帝會奏天曹,邀集聖神仙佛飛鸞降造而成。」「南天文衡聖帝 序」曰:「是書既成,荷上帝賜之曰『醒世歸真』,則醒人所未醒,欲當世同歸於既醒;即既醒,益加求醒,欲後世共歸於深醒。不特無深醒者,能醒於心,且有深醒者,更能醒於世也。」從目錄來看,此經共分五禹、聞、善、言、則五部,內容多為諸神名義降示的「詩」、「諭」、「話」、「聯」、「證」、「詞」、「祝文」、「行述」等體裁。從該堂奉派諸生執事的名冊看來,施主徐景雲名列第一,以下依次為正堂主張陳貴、副堂主張台元和周澄添等,徐景雲以施主身份名列前茅,代表他的影響力非同小可。據研究,益善堂(今屬湖口鄉)為代勸堂(今屬芎林鄉)系統的鸞堂,在代勸堂於1899年成立後,短短數年之間,在竹苗地區紛紛設立子堂甚多。其中,益善堂成立於1900年。至於徐景雲者,也列於新竹宣化堂《仙舟二集》諸善信及各鸞下敬叩芳名錄中,足見其財力之雄厚。參見鄭寶珍,《日治時期客家地區鸞堂發展:以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9至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