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目標

「善書」是中國近世以來宗教文化的特有產物,一般指的是由民間宗教所發行、內容多涉及道德教化的出版品。臺灣的善書雖然為其支流之一,也有自己的獨特性, 特別是和扶鸞降筆結合而有新的發展。而目前臺灣對於「善書、寶卷」之研究,除世界宗教博物館擁有相當的文物典藏外,「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亦有近七千冊的善書資料其時間上主要則以戰後出版者居多,雖然該所目前已將其館藏資料建置數位資料庫,但其資料庫也僅限於館藏善書書目,並未將內容部份予以數位化。 「善書」是「勸善書」的略稱,簡單地說,善書是教人行善去惡的書,它們的目的就是鼓勵讀者承認而且努力地修改個人自己道德方面的缺點,同時盡力為善。只要人們遵循書中的訓誡,努力實踐善行,就能得到上天諸神的獎賞,反之則會受到懲罰。這個基於因果報應或感應陰騭的信念,就是善書道德觀念的基礎(王見川,2008)。 就道德勸化的層面來說,寶卷也是善書之ㄧ,不過,寶卷的內容除勸人為善外,尚有民間宗教奉持的教義與教主修悟的體驗歷程一面。這二類書籍是近世中國、臺灣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讀物,透過宣講、演說、善書與寶卷,影響明清以來中國、臺灣廣大人民信仰與行為。所以說,要了解先民的所思、所行,最好的材料,莫過於善書、寶卷。由於中國與臺灣流行的民間宗教是在儒、釋、道等宗教環境中孕育成長的,因此透過這批善書、寶卷,可以讓我們明瞭儒釋道三教相互滲透、融合的面貌,突顯出世界宗教博物館圓融各宗教的寬闊胸懷。在提升臺灣文化形象與保護宗教文物遺產上,世界宗教博物館收藏這批民間宗教文物,是一項最佳的示範。但這批文物隨著時間的 流逝,紙張會發黃、書籍會遺失,因此經由本計畫將善書數位化,讓保存宗教文物與現代科技結合,讓保護文物更上一層樓,到達永續保存與推廣的境界,因此歸納出世界宗教博物館館藏之善書之重要性如下:

  • 珍貴且完善的宗教文物得以永續留存
  • 保存宗教文物提升臺灣文化形象
  • 專業且詳盡的善書文獻與檔案管理
  • 透過善書了解儒釋道三教相互滲透、融合的面貌
  • 透過善書了解臺灣先民的所思所行
  • 透過本計畫成果讓善書寶卷之知識得以分享結集,並達教育目的
  • 完善的善書寶卷典藏以整合臺灣民間信仰中道德規範之經典

在臺灣「善書」的仍是一個冷門的研究,「善書」的內容多是以勸人為善,或是勸人從事宗教方面的修習。而在台灣民間的鸞堂系統中更有所謂的「作善書」的特定活動,而嚴格的說,唯有在「作善書」儀式下完成的作品才得以稱為「善書」。而通常如此活動所印製的善書僅有數百冊,除少數特例外,大部份的善書很少有機會再版重印。而學者宋光宇的研究也表示在台灣,無論是飛鸞或不是飛鸞所作著的善書,從清末以來一直不斷出現。而善書所透露出的訊息,很值得做一番整理和探討。而漢學界對於這方面的問題卻一直未能投入較多的人力與物力,以致現有一些研究成果呈現零散和膚淺的現象,而不能真正掌握民間宗教信仰的全貌與脈動。 中央研究院中山科學研究所學者朱瑞玲(1992)也曾表示:「著造或刊行善書是一種訊息的傳播歷程,…,南宋以來的著名善書,都是由知識階級,乃至托鸞降旨的方式寫就,就因為教化者的權威性會影響其教化的效果。而以民間信仰的神祇來傳播勸善的道理更是建立在民眾對鬼神的敬畏上。當然單單一個神威宗教約束,並不能使芸芸眾生都一概信服,在善書發刊流通之際,傳播者也會加入個人的親身體驗,以為佐證,使訊息的可信度提高。」此一說法與本研究之精神更為之契合,除說明建置善書、寶卷的數位典藏深具意義外,也看到過去對於善書、寶卷的傳播就已與目前網際網路 web2.0 的技術概念不謀而合,故更說明了本計畫之重要性與必要性。 故本計畫希望能結合目前世界宗教博物館所擁有的善書典藏並收集各大圖書館內之相關研究著作再加以目前專家學者們的註釋與解析,甚而運用雲端書櫃之建置技術,重新建置善書寶卷之數位典藏。另外,更希望再加以結合寶卷中所透露的宗教訊息與台灣目前相關之宗教廟宇活動建立一個虛擬的連結與整合,以期成為一個開放的優質研究環境及線上教學的服務平台。